专家:
贾伟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李 静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预防医学处处长、研究员
杨 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慢阻肺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慢性病在生活中越发常见,像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病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期访谈特别邀请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慢性病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答疑解惑。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栏目。欢迎您的关注!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每个人也要负起对健康的责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病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越来越常见,像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病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很多朋友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体重管理在防控这些慢性病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超重肥胖会直接增加糖尿病、高血压风险,还会影响慢阻肺病患者的呼吸功能。那么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大家答疑解惑。她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贾伟平。
贾伟平: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预防医学处处长、研究员李静。
李静: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慢阻肺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杨汀。
杨汀: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三位专家!
主持人: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得糖尿病和吃糖真的有关系吗?怎样可以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呢?这个问题我们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贾伟平院士为大家解答一下。
贾伟平:这个问题也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疑问,也是非常高度关注的。其实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慢性高血糖。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糖尿病就会引发失明、肾衰、中风、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但是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早期的筛查,可以预防或延缓发病、改善预后。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这里包括年龄的增长、超重肥胖、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高血脂等等。还有就是那些嗜好甜饮料或者甜食的人,进食过多的糖分会导致能量的摄入过多,从而更容易发生超重或肥胖,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以外,对于儿童或青少年,建议不要喝太多的含糖饮料,因为他的胰岛β细胞功能还没有发育好,摄入过多的糖分容易引起胰岛β细胞负担的增加,从而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早期发现也是控制甚至逆转糖尿病的关键。所以要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建议每半年要检测一次空腹血糖或者是餐后两小时血糖。
总之,我们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预防糖尿病,关键在于要树立科学的理念,并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呢?这里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还要保持心理的平衡。简而言之,“吃动两平衡,高危早筛查”,是筑牢健康的第一防线。让我们主动管理健康,远离糖尿病的风险。
主持人:“吃动两平衡,高危早筛查”这句话真是非常好记。说到控制体重,很多朋友有疑问,肥胖究竟是不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又该怎么科学控制体重、少生病呢?有请贾伟平院士接着为大家解答。
贾伟平: 超重肥胖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和期望寿命,肥胖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实施的“体重管理年”的活动,就是要动员全民参与,提升大家体重管理的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肥胖怎么能判断呢?如果男性的腰围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的话,那么就是“中心型肥胖”,这种“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就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状况。
对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先把体重往下拉5%~10%,血糖就可以“回心转意”。可以记住三个字:量、吃、动。
先说“量”——拿出软尺和体重秤:当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时,就是伴有中心性肥胖了,或者体重指数BMI≥24,那就是超重。别等医生来开药,自己先要管起来,腰围缩小一厘米,血糖就能好一分。
再说“吃”——国家喊了多年的“三减三健”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数字:盐≤5克、油≤25克、糖最好25克以下;主食里一半换成糙米、燕麦、红薯,煮熟后放到冰箱里冷藏一夜,降低血糖的一个关键的因素——抗性淀粉立刻就会翻倍,既能填饱肚子,又能减少脂肪的吸收,还能让肠道里的“好细菌”直接帮你降血糖、减炎症。每餐先吃一大碗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血糖曲线就像“滑滑梯”而不是“过山车”。
最后说“动”——走路是我们最常见的动,可以把每天的健步走拆成三段来快走,上班提前两站下地铁、午休绕楼走10分钟、晚饭后拉着家人散步20分钟,这样一周也累计了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那就能看到血糖改善的好效果。体重管理是“马拉松”,只要腰围年年减、体重稳稳降、血糖牢牢控,糖尿病就被关在门外了。
主持人:“量、吃、动”这三个字搭配具体的饮食和运动方法,对大家来说特别实用。贾院士,还想再请教您一下,对于已经患上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管理,才能避免病情加重呢?
贾伟平:对于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好自己呢,我给大家有五个建议:
一是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是平衡膳食,要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说白米饭、面食、饼干等,酒精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及全谷物或杂豆类能够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要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血糖改善,超重、肥胖者即使减去5%的体重,有时候也会为糖尿病管理带来好处。同时还要戒烟,因为吸烟会加倍地增加心血疾病的风险。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规律作息,每天至少能够有6—7小时的睡眠。
二是配合诊治。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定期就医;遵医嘱坚持用药,这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要用药调整,请及时和你的医生联系。
三是主动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免费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等服务内容。对我们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会开展免费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可按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水平,每年还要进行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比如说糖尿病足病、视网膜病变以及肾病等慢病并发症风险的筛查。
四是平和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短期的时间内出现血糖的一些波动,你不要过分焦虑,还是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如果病情出现变化,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治疗方案的调整。
第五条是寻求支持。关心您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协助您进行疾病的管理。所以,当你的糖尿病或在疾病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而感觉情绪低落不开心的时候,请和那些能理解您的家人、朋友或你的病友们来诉说,来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主持人:非常感谢贾伟平院士的五大建议,可以说从生活方式到心态调整都覆盖到了。
聊完糖尿病,我们再说说高血压。很多年轻人觉得高血压是老年病,跟自己没有关系,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有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预防医学处处长、研究员李静为我们解答:高血压只是老年病吗?哪些年轻人需要关注血压?
李静:高血压是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病。血压长期升高会导致血管的损伤,从而损伤全身的重要脏器,导致中风、心梗、心脏功能衰竭、肾脏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血压是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的,尤其是收缩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高压。所以,高血压一度曾经被认为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当中有一些和血压相关的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血压发病也是越来越年轻化,甚至在儿童和青少年当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所以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要重视。
那么,哪些人需要格外关注自己的血压呢?一是有高血压家族史,也就是说,父母或者是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确诊了高血压,这样的人要注意,因为高血压是多基因的遗传病,家人患有高血压,那么您患高血压的概率也就会增加。特别是如果家人发病的年龄也是比较年轻的,那么您就要早一点来做高血压方面的筛查。第二是超重肥胖。体重超标的年轻人,包括青少年,都应该要注意监测血压。三是长期摄入高盐饮食的人。有些居民除了在烹饪过程中加入食盐、酱油这些调味料之外,在吃饭的时候还喜欢加一些咸菜、豆腐乳,口味比较重,那就要特别来关注血压的情况。
第四种情况是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上面是我们说的四个高血压的易患因素,如果您有其中的任何一项,建议您来改善生活方式,而且每半年至少要测量一次血压。
此外,即便没有上述情况,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到了55岁以上,或者是女性进入了更年期之后,就应该要来注意加强血压的监测。中青年人在承担家庭和社会重要责任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健康。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原来高血压早就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有家族史、超重、高盐饮食的年轻人都得警惕。还有个大家特别关心的问题:如果血压高了,有没有不用吃药就能降压的办法呢?有请李静主任接着为大家解答。
李静:刚刚确诊高血压的患者,从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转变成需要每天按日吃药,有些人可能从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也可以理解。
高血压的治疗,首先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合理膳食,减少食盐的摄入;减重;坚持规律的运动,这些都是可以降血压的。除此之外,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睡眠和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我们提出了高血压患者应该坚持的“健康生活方式八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营养平衡睡得香。如果您是刚刚诊断高血压,血压不是很高,一般来说,收缩压<150mmHg且舒张压<90mmHg,可以首先通过积极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来降压。还有一些中医特色技术,比如针灸,也可以有降压的作用。还有我们传统的运动方式,太极拳、八段锦,都有很好的降压作用,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试用这些措施。
如果采用了这些非药物治疗的方式还是血压不能够控制达标,那么可能就需要开始用药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高血压的患者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定期随访、评估、生活方式的干预,还有用药的指导,等等,可以帮助患者养成规律用药、定期监测血压、定期体检这样的良好习惯,帮助大家来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有的患者可能希望通过手术能够“一刀根治”,免得吃药的麻烦。但是手术其实是有非常严格的适应证的,不适合大多数患者。比如大家可能听说过“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英文简称是RDN,这个手术它是针对难治性高血压的介入手术。也就是说,如果服用了3种以上的降压药而且是足量服用仍然无法达标,或者有些患者因为副作用,不能够耐受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这种情况下才可能考虑手术治疗,但是也需要经过医生进行严格的评估。
总体来讲,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仍然是最基础的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它非常安全,而且方便有效。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健康生活方式八部曲”真是有趣又实用,也让我们知道非药物疗法有适用范围,该用药时还是得遵医嘱。不过还有朋友担心,长期吃同一种降压药会不会产生耐药性,需要经常换药吗?这个问题有请李静主任为大家解答。
李静:我们知道,抗生素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有的高血压患者觉得自己吃某种降压药吃了很长时间了,就有些担心,要求医生给换药,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降压药物不会产生耐药性,只要这个降压药物是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的最适合的方案,而且降压的效果很好,患者服用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不良的反应,那就应该坚持服用,不需要换药。
有些人长期用某种药物之后,发现血压好像是慢慢上升了,看起来好像是这个药物效果不好了,实际上多半是因为病情本身发生了变化或其是他的因素造成的。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程度就会不断增加,所以血压水平会逐渐上升。另外,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等等,也会使血压进一步上升,从而导致原来的这个药物不能够把血压控制好。此外,还有一些外界的原因,比如说季节的变化,冬季天气寒冷了,我们的外周血管就会收缩,那么血压就会上升。或者是最近可能你的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有些这样的情绪,可能也会导致血压上升。所以这些因素我们都需要考虑。
如果经过我们反复测量,确实发现现有的降压药物没有办法把血压控制好,那么就需要来调整我们的降压治疗方案了,可以增加其他种类的降压药物,或者可以换成单片复方制剂,调整方案之后,我们就需要对血压进行监测,然后根据监测的情况来看,如果是控制好了,就可以继续坚持这个方案,如果还是不能够达标,那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调整,直到我们的血压达标。所以,管好血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定期地监测血压,跟自己的家庭医生保持联系,及时找医生来调整治疗,确保我们每个人可以达到能够耐受的、理想的血压水平,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心脏、大脑和肾脏,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所以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如果服药后血压变化还请及时与医生沟通。接下来我们聊聊慢阻肺病,秋冬季节快到了,这是慢阻肺病的高发期,那么如何预防,患者又该怎么做好秋冬自我管理,有没有必要接种疫苗呢?接下来有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慢阻肺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杨汀为大家解答。
杨汀:慢阻肺病主要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因素有关。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患病人数多,但公众认知率低。更令人担忧的是,慢阻肺病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确诊的时候已经处于疾病的中晚期,肺功能损伤已难以逆转。慢阻肺病并非不可预防,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国家将慢阻肺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健康服务和指导。预防慢阻肺病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远离烟草。吸烟是慢阻肺病首要的危险因素,包括电子烟,戒烟是预防患病的关键措施,能够显著延缓肺功能下降,戒烟10年后,患病风险可接近非吸烟者的水平。另外,我们还需要警惕二手烟甚至三手烟。因此,我们也呼吁各位观众,在家庭中应该建立“无烟规则”,尤其是对有儿童和孕妇的家庭。吸烟者可以到戒烟门诊去寻求戒烟的帮助,我们也应该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查。
第二是减少空气污染的暴露。首先,在雾霾天,我们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或者是减少户外的运动,途经交通繁忙的区域,也建议能够佩戴口罩。另外,室内建议用清洁能源,安装抽油烟机,定期开窗通风。对于长期接触职业粉尘的人群,包括矿工、建筑工人、化学气体的接触人群,需要严格佩戴职业的防护口罩,并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
高危人群也要早期、定期地检查,什么是高危人群?就是上面我们说到的吸烟人群、职业粉尘暴露的人群,他们都需要定期去进行肺功能检查,我们建议每年做一次。如果出现了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的人群,我们也建议每年要做一次肺功能的检查,或者是尽早到医院去就诊评估。
如果被确诊的患者,可以前往辖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去登记建档,主动跟我们的家庭医生签约,做好健康的管理。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来医院就诊的咳嗽、咳痰、喘的患者会越来越多。老百姓口中经常会提到的“老慢支”、“老慢喘”、“肺气肿”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慢阻肺病。因为慢阻肺病患者的气道较为敏感,冬季的气候骤降或者是温度骤降、冷空气的刺激,可以导致支气管收缩,加重患者气短的症状。同时,秋冬季节也是各种呼吸道病毒快速传播的“旺季”,包括流感病毒等等,更容易导致疾病的急性加重。还有就是采暖季的空气污染也会加重气道的炎症。
因此我们建议各位慢阻肺的患者,冬季保暖要做好,疾病流行少外出,个人防护做到位,洗手通风不可少,规律用药要坚持,病情变化要警惕。当出现以下症状的时候,需要及时干预,包括咳嗽、咳痰增多,痰量增多,颜色变黄或者变绿,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的加剧,日常活动(比如说穿衣、走路)有明显的气促,出现了全身症状,发烧、乏力、下肢水肿或者口唇紫绀,需要及时就医。
疫苗接种也是预防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重要措施,“防感染就是防加重”,我们也推荐慢阻肺病患者在每年10月到11月的时候接种流感疫苗,这样可降低50%因为流感导致的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风险。另外,我们也建议慢阻肺病患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以降低细菌感染诱发的急性加重和肺炎的发生风险。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如果已经患上慢阻肺病,能治好吗?长期用药会不会有不良反应,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长期吸氧呢?还请杨汀主任接着为大家解答。
杨汀:很多人听到“慢阻肺病”会觉得害怕,其实它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防、可治。虽然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定期的随访、健康管理等科学措施,完全能够控制症状、延缓病情发展,让慢阻肺患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慢阻肺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长期的咳嗽、咳痰、活动后的气短、喘憋或者呼吸困难。很多患者会说:“我用了药,症状好善了,能否停药?”答案是不能。每天规律吸入药物,就像给气道“松绑”,让呼吸更顺畅。吸入药物中有部分药物含有激素,但它的量很小,仅作用于肺部,不会引起全身的副作用,不必过度担心。相反,如果因为过度担心不良反应或者产生耐药性而擅自停药的话,出现气道炎症的持续或者是再次加重,最终导致气道痉挛,患者出现了疾病的急性加重,甚至是住院。那么,长期用药不但能够减少急性发作,还可以减缓肺功能的快速下降,甚至长期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少数患者用药以后会出现心慌、手抖或者是口腔的真菌感染等等症状,我们通过用药以后漱口,把在口腔中残留的药物去掉,相关的副作用也能够进一步下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明确了由基层医务人员定期对建档的慢阻肺病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他的用药情况,根据他的症状及时调整适宜的治疗方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对于吸氧部分,有许多患者会觉得“吸氧总没有坏处”,但其实并非所有的人都需要吸氧,需要医生通过动脉血气分析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吸氧,以及给予一个合适的吸氧处方。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现在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加慢阻肺病,这种情况该怎么管理才能兼顾呢?这个问题有请贾伟平院士为我们解答。
贾伟平:这个是一个人体多病共患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在慢性病防控中常见到的一种现象。
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这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三者具有共病风险高、多个共同危险因素相互加重的共同机制。比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两者共存显著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所以必须联合干预。慢阻肺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也不在少数。因此,管理多种慢性病,绝对不是简单地把各个疾病的治疗方案叠加,我们需要建立整体健康的这样一种理念,而且要把这种理念转变成为一些适用的技术。
那么,怎么做呢?一是定期体检,65岁以上老年人可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每年1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将管理关口前移,通过血压、血糖、血脂的检测,早期发现常见的慢性病,揭示隐藏的风险。比如说,高血压与糖尿病并存,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可能增加;通过肺功能的检查,能发现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合并的隐匿的慢阻肺的情况。
二是患者可以签约家庭医生,由签约医生针对共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于并存的多种疾病进行生活方式和用药的综合指导,要避免“专科看专病”的局限,也能减轻患者多头就医的负担。家庭医生通过定期的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针对当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让血压、血糖逐步稳定地控制,这样也可以降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风险,也能让您的家人更为放心。
三是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定期居家监测血压、血糖,戒烟、规律用药、注重营养和体重管理等。
主持人:感谢贾院士的详细解答,也希望大家能够建立起一个“整体健康观”。李主任,您还有什么方法要给大家分享吗?
李静:贾院士说得非常全面,我补充一点。
现在国家在推进紧密型的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建设,目的来促进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这样就为家庭医生提供了更好资源的支持,比如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牵头医院为家庭医生预留号源等等。这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和医院共同地来做好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
主持人:感谢李主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确实让慢病管理更方便了。杨汀主任,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杨汀:我非常赞同两位专家的意见,多种慢性病的管理不是简单的算术题,而是需要我们医患共同决策,同时不同专科大夫共同决策的一个共同的坚守。我们也呼吁我们的老年朋友充分利用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做到五个“主动”:主动到社区医院或者乡镇卫生院建档,主动选择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主动参加年度的体检,主动配合定期的随访,主动参与各类的科普活动。
主持人:感谢三位专家的详尽解答!
今天的访谈内容可以说特别实用,从糖尿病、高血压到慢阻肺病,以体重管理为入口,覆盖了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希望大家都能够把这些健康知识用到生活中,主动管理健康,远离慢性病困扰。
本期的访谈到这里又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再次感谢三位专家,也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