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裔设计师的寻根之旅

2025-07-04 10:27:06 来源: 《环球》杂志

卡萝尔在 Talk Story 活动现场讲述寻找“样式雷”家庭故事

  文/《环球》杂志记者金悦磊

  编辑/乐艳娜

  我第一次见到卡萝尔·路易(中文名雷宝玲),是在美国华盛顿1882基金会举办的Talk Story活动上。这个面向社区的讲述平台,专注于记录与传承亚裔美国人的族群记忆,其名称源自夏威夷方言,意为“讲故事”。1882基金会以《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命名,意在推动华裔美国人的历史教育与文化认同,也为像卡萝尔这样的讲述者,提供一个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平台。

  那天,她站在讲台前讲述自己与清代参与或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样式雷”的渊源,如何在跨越大洋的文化与血脉中,一点点拼凑出自己的根。她的幻灯片中闪现着广东省台山市三多村泛黄的老照片和紫禁城金碧辉煌的斗拱,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她寻找的,不只是祖先,更是身份的根。”

  半年后,我们在弗吉尼亚一家中餐馆的火锅桌旁再次相聚。她以近乎呢喃的语气,讲述了那段跨越世纪、国界与语言的家族旅程——始于她9岁时,在佛罗里达州外婆农场上的“灵光乍现”。

  “我要做建筑师。”在橡树下,她对自己许下了未来的誓言。但命运并未如其意:18岁时她被诊断出阅读障碍,大学建筑系将她拒之门外,她转而学习室内设计,却意外开启了一段与建筑、祖先与历史深度交织的生命旅程。

身份的模糊与渴望

  卡萝尔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来自美国南部。成长于白人为主的社区,她常被告诫:“你是美国人,就当个美国人。”

  她的父亲在少年时代从香港来到美国,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她看到过一封自己看不懂的中文信——那是奶奶在20世纪40年代前往香港后寄给她和哥哥的。翻译告诉她,奶奶盼望一家团聚。1989年母子在香港短暂相聚,翌年父亲病逝。

  “父亲从未对我讲述他的家族。”卡萝尔说,追寻,从此成了她无法回避的使命。

  她盯着《百家姓》中的汉字“雷”——田上有雨,既陌生又熟悉,像隐秘的家族密码。1985年,卡萝尔作为室内设计师随中美文化交流团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她反复询问导游是否见过姓Louie的人,却总遇到摇头。直到她写下父亲的中文名“雷××”,导游恍然大悟:“你找的是雷家!”——多年的寻根路,竟一度被拼音误读阻断。

  第一次看到祖籍地三多村的名字,是在“寻根之友”华人数据库。输入“San Duo”后,她找到了确切位置。2016年,她终于在广东台山找到了那块写着“三多村”的斑驳木牌,立在乡间公路旁。虽未寻得祖屋,但站在土地上,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牵引力。

“样式雷”传奇的惊喜发现

  一次冥想中,“建筑师”和“中国”两个词如浮光掠影般划过卡萝尔的脑海。出于一种难以言喻的直觉,她开始搜索,不久便被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名字吸引——“样式雷”。那是清代皇家建筑设计的代名词,是雷氏家族八代工部营造司的技艺传承。他们主持或参与修建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工程,工匠精神绵延两个多世纪。从江西九江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走出,这个家族的名字,似乎正等待着被卡萝尔重新唤起。

这是修复中的圆明园同乐园建筑群“样式雷”烫样文物

  她几乎已经战栗:这难道就是她一直寻找的家族线索?

  卡萝尔开始观看央视纪录片,翻阅地方报纸,查找清宫档案,最终在四卷家谱中发现了关于“样式雷”与开山祖雷发达的记载。她意识到,自己这种对空间与结构的敏感并非偶然,而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技艺回响。

  雷发达、雷金玉,这些名字不再只是历史档案中的工匠,而是她的祖先。他们不仅确立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标准化的斗拱结构,还以图纸、样本和规制将工艺升华为制度。卡萝尔说:“我设计时常提醒自己,细节决定灵魂。而‘样式雷’,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将这句话刻进了建筑的骨骼。”

  2018年,她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My China Roots(我的中国根)组织的帮助下,终于见到“样式雷”第十代后人雷章宝先生。他们在北京会面,一见如故。

  “那天雷章宝对我说:‘你必须把这个故事讲给美国人听。’正是这句话,让我决定写下这个故事。原本我没打算,但他说完后,我无法拒绝。”卡萝尔告诉我。

Jooksing的觉醒与转变

  作为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卡萝尔年轻时曾自嘲是Jooksing(竹升)(粤语俚语,意指外表看是中国人,内里却是西方文化的产物),难以对中国产生文化认同。

  如今的她,却在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她开始学中文,只为读懂“样式雷”的原始文献;她像考古学家一样查阅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移民记录,追溯旧金山唐人街商号的历史,拼接父亲未曾讲述的故事。

  她的职业轨迹也悄然转变。在一个设计项目中,她首次将风水原理融入空间规划,打造样板房,并因此赢得5个行业设计奖项。

  我问卡萝尔站在紫禁城乾隆花园是何感受。她沉默片刻,说:“我哭了。仿佛终于听见了回声,原来我是被召唤回来的。”

  乾隆花园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清代宫廷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样式雷”家族工艺传承的代表作之一。她说,那一刻仿佛不仅是在看一座古老园林,而是在看由祖先亲手丈量、勾勒、雕琢的空间——几百年前的手艺,在石木之间未曾消散。那种对空间的感应,不是后天训练,而是一种记忆与归属的触动,一种从血缘深处浮现的认同。

  采访尾声,我问卡萝尔:“你觉得找到归属了吗?”

  她点头:“我明白了为什么想做设计师,也理解了父亲的沉默。对他而言,遗忘是一种自保。而我们这一代,有责任讲述这些故事。”

  离开时,她递给我一本自印的小册子,标题是“雷氏营造传承不息:‘样式雷’的故事”。那是她为纪念雷发达诞辰400周年所写。

卡萝尔写的有关“样式雷”的小册子

  卡萝尔的寻根之旅,映射了许多华裔美国人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身份挣扎与自我重塑。她跨越历史与现实的鸿沟,将割裂的记忆拼接成完整故事,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先留下的工艺添加新的生命和意义。

  对于未来,她满怀期许,希望更多的年轻华裔能如她一样,勇敢去拥抱多元身份,讲述自己的故事,让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正如她所说,这不仅是记忆的召唤,更是一种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时代使命。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