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的牛油果
文/宿亮
编辑/胡艳芬
“中国人擅长种菜,这越来越不像是调侃,而是我们这里对华人最真诚的夸奖和羡慕了,因为最近的菜价涨得实在太离谱了……”凯恩·莫里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冷不丁的抱怨吓我一跳。
凯恩和我曾是同班同学。他生活在美国洛杉矶南部中高收入阶层集中的居民区曼哈顿滩,现在为一家投资咨询机构工作。作为健身爱好者,凯恩对牛油果价格很敏感。“小牛油果以前一美元仨,现在两美元一个。距离墨西哥原产地这么近,价格为什么涨得这么快?”
我半开玩笑地说,就算是近,墨西哥牛油果也得穿过美国边境送到你手里,那一层“对等关税”怕是针对你的吧。凯恩假装生气不理我,去吃他的高价牛油果餐了。
其实,单身汉凯恩算是被美国政府“对等关税”政策影响最小的群体了。相比他周围育有三四个孩子的美国家庭,甚至是远在大西洋对岸的欧洲家庭,凯恩的抱怨都多少显得“矫情”。
关税给美国家庭带来的压力是非常明显的。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预测,美国2025年将面临超出历史平均水平的食品价格涨幅。在家吃饭成本可能增加3.2%,最高可能达到5.7%;在外用餐价格平均涨幅为3.8%,最高可能达到4.7%。
在所有食物里,水果、蔬菜、乳制品和糖类相关产品的价格涨幅最大,这基本囊括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基本菜单。
在美国超市里,除了新鲜果蔬区,家庭主妇经常去的还有冷冻食品区和主食区,购买冷冻蔬菜、即食食品、罐头和意大利面等,这些食物都严重依赖进口。更不用说来自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的新鲜农产品,这些也全是受“关税战”冲击的对象。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估算,“关税战”会让美国家庭年均开支增加4900美元,精打细算可能让这笔钱再少一点,但一定会带来“勒紧裤腰带”的痛苦。不少媒体测算也显示,普通杂货店里日常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上涨3%。
美国政府收税,美国人为“购物篮”多花钱,这算“自作自受”还是“让美国人补贴政府”?更甚的是,美国政府的“小鞭子”不光打自家人,还影响到欧洲等地区的外国消费者。
这两年,德国凉鞋“勃肯鞋”在欧洲市场走红。这家企业测算后决定,为了避免因关税在美国市场大幅涨价,准备在全球其他市场稍微涨涨价,以“平摊”美国消费者的压力。不少欧洲企业也采取了和勃肯鞋同样的策略,决定在欧洲市场涨价。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让-皮埃尔·杜贝把企业的这种行为称为“盾牌”。他说,因为美国总统在社交媒体上点名沃尔玛不能随便涨价、要“承担关税”,吓坏不少零售商。它们在欧洲涨价,至少可以解释为:在全球各地都涨价,并不是针对美国消费者。
这也是跨国公司的一贯做法:当不可抗力导致一个市场成本增加,可以在其他市场涨价,以消化整体影响。但问题是,当“不可抗力”来自政府强迫征收有害无利的关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凭什么要承担这种“政策外部性”溢价?
凯恩吃完两美元一个的牛油果重新上线跟我视频聊天。我给他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挠挠头说:你说得对,还是快教教我怎样种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