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看世界风云变幻
《环球》杂志在45年的旅途中,竭尽全力探知世界、靠近真相、参透规律。对新闻人而言,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与读者一起探索未知,增强洞察力,打破信息孤岛间的壁垒,是我们的职责。
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认为,信息越是流动,茧房的束缚就越紧。在他看来,真相复杂而昂贵,虚构却是廉价的。在全球每秒产生380万条推文、72万小时短视频的信息泡沫里,真相愈发难觅。“而追寻真相的科学机构、法院和媒体正在投入巨大的成本来寻找真相。”赫拉利如是说。
1980年,当《环球》初次与读者见面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之际,世界则处于冷战对峙的紧张氛围中。作为第一本向中国读者系统介绍国际形势的杂志,《环球》肩负着特殊使命——用客观视角讲述世界故事,以全球视野解读国际变局。
在创刊号中,《环球》采访了“松下先生”,探索电器企业的管理方法;5年后,在美苏太空竞赛中,揭露美国“战略防御倡议”背后的技术虚张声势;8年后,东京地产泡沫破裂,《环球》的系列跟踪报道直到今天仍警示着各国政府。
1990年代,欧元诞生,《环球》分析货币联盟的博弈,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提供思路;介绍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模式,为浦东等开发开放提供启迪;向南联盟战火中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约稿,真实展现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的现场,然而,刊发她的稿件后不久,编辑部却收到她牺牲的消息。
2000年代,“9·11”事件后全球安全观重构,《环球》不仅追踪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动态,更持续推出“非传统安全”系列深度报道;2008年汶川地震后,对比各国救灾体系,提供防灾救灾的系统性建议;面对外教、留学中介、国际学校等泥沙俱下的乱象,冷静调查,帮助读者看清硬币的另一面。
2010年代,数字经济兴起,跨境电商蓬勃发展,自贸区百花齐放,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时代”加速到来。《环球》调研全球快递巨头,解析“快递”如何成为中国经济黑马;举全编辑部之力,历时3个月遍访中国边境城市,展示它们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挣扎与涅槃;在《南海大史》《铁证——首份日军在华毒气战作战报告重见天日记》等封面专题报道中,采访权威专家,调动海外记者赴多地搜寻到珍贵的一手史料,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2020年代,元宇宙从热潮到产生泡沫,产业升级进入数字化转型攻坚期,新能源汽车应对气候危机,人工智能大模型和芯片竞赛在全球激烈角逐……《环球》紧跟每一场技术变革,策划科技大佬“圆桌论坛”,派出记者走进“未来工厂”,与科技巨头对话,探索它们扎根中国、布局全球的战略思考。
45年,变与不变的辩证法贯穿始终。变化的是时代,是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念。“事件是海面的浪花,而结构才是深层的洋流”——《环球》想做的正是呈现浪花之下涌动的时代本质。
当5G信号掠过北冰洋,算法筑起信息的巴别塔,《环球》仍坚信,纸张与油墨的温度能消解时代的浮躁。神经科学家马库斯·赖希勒的研究表明,纸质阅读时大脑的深层认知区域激活程度比电子阅读高27%——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当读者展开《环球》厚重的专题报道时,总能获得算法无法给予的顿悟和智慧。
当然,《环球》对媒介技术的拥抱也从未迟疑,微博初兴时,《环球》就率先入驻并迅速吸引海量粉丝,迅速跻身新华社社属媒体第一方阵。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时代来临后,《环球》携优质的国际报道内容切入新赛道,粉丝量和综合影响力快速积聚。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浪潮中,《环球》始终努力用优质内容在各样平台上链接受众,服务读者。
如今,人工智能正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环球人深知,唯有时刻保持敏锐的触觉和快速的行动,才能持续发展。
45岁的《环球》正青春。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媒体如何演进,《环球》都将与读者心心相印,一路相伴。
当有人问起“你们见过凌晨4点的北京吗?”环球人疲惫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亮光:我们见过凌晨每个小时的北京,见过它的星光、月光;见过晨光熹微中早点摊升腾的热气;见过凌晨3点,工作区大院外路灯下,白雪在水泥地上随风飘飞,依然为光而舞。如果能为读者奉上抵达真相、滋养思想的真诚作品,日日夜夜“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永远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