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环球》,我给邵云环拍了第一张工作照

2025-07-03 23:38:29 来源: 《环球》杂志

文/黄文

编辑/乐艳娜

  我在大学学新闻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环球》杂志,它报道全世界的事,读来仿佛走遍万水千山,对于一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简直就是人生的至高梦想。

  大学毕业后我到了新华社摄影部,几年后到德国常驻,其间主动报名去南联盟,参与了科索沃战争报道。

  那时《环球》给了我一个任务,让我在前方给参加战争报道的每个新华社记者拍一张工作照,传回北京,因为杂志要做一个战地记者相关的报道。我按要求去拍摄,就有了给邵云环拍的第一张照片。当时我还不认识邵云环。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看文件,我叫了一下她的名字,她下意识地一抬头,我按下了快门。这是我第一次给她拍照。可等到我第二次给她照相时,她已经牺牲了,在贝尔格莱德军医院的太平间里,我给她拍下了遗照。

  我是摄影记者,拍照片第一必须在前线、在现场,第二必须能把我看到的记录下来,照片的特点是直观,有很强的即视感以及场景带来的故事性。尽管文字报道不是我的主要工作方向,但我很感谢《环球》给我机会,邀约我写了好几期关于科索沃战争的内容,特别是写了《新华社记者在战火中采访》一文。

  《环球》一期只有几十页,有那么几页刊登我写的内容,让我觉得特别骄傲。今天回看这些文章仍令人激动,幸亏当年留下了这些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工作成果、经历和心情。

  在那篇文章的导语里,编辑们写到:“有7位新华社战地记者,他们用电脑和相机在南联盟追逐战火。生与死,战与和,已变成《环球》的第一手素材;女生也好,书生也罢,他们的骁勇善战牵动着编辑和读者的心。”今天读来,仍令人十分感动。

  2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出国已经变得很容易,每个人都有获得的机会,但即便前往同一个地方,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经验、眼光或能力的不同,不同的人感受到的东西完全不同。有些人能见人之所未见,也有的人可能视而不见。对于我个人来说,前往自己有时根本想都没有想到会去的地方,并且享受与它的不期而遇,是人生的一份偏得。

  我觉得《环球》杂志在做这样的事,它能告诉读者,在很多人业已去过、甚至熟视无睹的地方,还藏着一些东西我们尚未看见,而我们没看见的这些东西,同样很值得一看。现在,《环球》也在积极地融入新媒体时代,在纸媒之外又有了很多新媒体的产品。不管《环球》未来以一种什么形态生存,它要做的就是满足人们去看世界的愿望,为读者充当那双发现世界的眼睛,那颗体验世界的心灵和那个呈现世界美好的载体。

  (作者系中国图片社副总裁)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