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老龄化社会如何守护宠物温情
在日本神奈川县座间市的座间神社,身着盛装的宠物狗参加“七五三”节活动
文/咏言
编辑/刘娟娟
在空巢化与老龄化交织的时代,宠物正成为很多老年人情感的锚点。它们不仅是毛茸茸的陪伴者,更是老人们对抗孤独、维系健康的“非药物处方”。
日本进入超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于等于21%)已近20年,宠物在家庭的渗透率高达60%。众多研究表明,饲养宠物者不仅比未饲养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低,医疗和照护支出也低于后者,间接降低了国家的社保负担。
然而,当衰老、疾病与责任交织,爱宠可能流离失所,引发邻里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何让这份温情不被现实击碎,是老龄化社会必须回答的课题。
守护健康和降低社保负担
在全世界任何国家的住宅小区和公园,总是有人在固定的时间带宠物狗散步。主人遛狗时站着聊天,猫的主人们热烈讨论自家宝贝,分享照片,其乐融融。大量调查和分析显示,与宠物共同生活,可以维持并提高饲主的运动习惯和社会参与度。
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9.3%的日本,饲养宠物被认为不仅能调节情绪、促进健康,还有助于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日本的猫犬数量约为1900万只,大大超过日本未满15岁少年儿童人数(1500万人),宠物猫犬渐渐被视为“家庭的一员”。
据日本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对约1.1万名日本老年人进行的为期3年半的跟踪调查,每天遛狗52分钟以上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40%;没有饲养过宠物(狗或猫)的群体丧失自理能力(需要照护状态或死亡)的风险比养过宠物的群体高10%以上;而饲养犬类的群体发生这类情况的风险更低,比未饲养宠物群体低近五成。
上述研究机构还以宠物饲养者和未饲养者合计460人(平均年龄77.7岁±4.6岁)为对象,调查了其约1年半的医疗费和照护保险服务费(有不同分级,属于日本社保范畴)的差异。结果显示,宠物饲养组的人均每月医疗费用为48054日元(1日元约合0.05元人民币),未饲养组为42260日元;人均每月护理保险服务费方面,宠物饲养组为676日元,未饲养组为1420日元,为前者的两倍。同样是“宠物大国”的德国也有研究估算,饲养宠物令该国每年节约医疗费约合51亿美元。
面对饲养困境难题
《日本经济新闻》日前刊登了一则新闻:岐阜县笠松町某公立医院开设了日本国内首家医院内“宠物宾馆”,接收在该院住院患者的宠物,已于今年4月开始运营。其合作医院也在院内设立“宠物照管中心”,对象仅限急诊患者的宠物,配备兽医,可以同时照看5至10只宠物。该医院人士介绍,从新冠疫情期间开始,越来越多的患者以要照看自己养的猫狗宠物为由拒绝住院,为了让这些患者积极入院接受治疗,医院想出了这一办法。
这是一则温暖又有人情味的新闻,上述措施对于生活在当地的宠物饲主而言,也是莫大的福音。但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日本,因衰老和疾病或经济原因而导致无法继续饲养宠物,也是无法忽视的问题。
日本相关部门2024年对129个主要城市和自治体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在这些城市被遗弃的狗共计1572只,猫共计7688只,其中因高龄饲养者生病住院或死亡等原因导致狗被遗弃的情况占一半以上,猫约占1/3。多项调查显示,流浪猫狗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占“路杀”动物首位;流浪动物翻找垃圾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繁殖期流浪猫深夜嚎叫等影响居民休息、惊吓儿童、引起邻里矛盾……
在日本神奈川县座间市的座间神社,身着盛装的宠物狗参加“七五三”节活动
责任接力:公助、共助、自助
鉴于这种情况,上述129个城市和自治体中有超过90个对收养猫狗给出年龄限制。限制年龄一般是65岁,即世卫组织界定的发达国家老年人起始线。不过近年,为了既保障宠物不被遗弃,又尊重老年人与暮年动物的相互慰藉,很多城市开始把标准往回拉或者定得更合理而精细。如神户市等从最初完全将“65岁以上”排除在领养范围之外,到将标准提高到74岁以上,直至2022年度完全取消年龄门槛——无论年龄多大,只要亲属等作为继续饲养者提交担保,基本都允许领养宠物。还有一些城市如神奈川县川崎市等,开始实施“双龄倒推”机制——65岁以上老人领养10岁以上宠物可免除亲属担保。
这之外,日本社会也有不少为老年或患病饲养主以及年老宠物提供辅助的设施。比如,奈良县生驹市有一家“老犬之家”,类似狗狗“养老院”,接受饲养主来探视,并致力于营造普通家庭气氛,也接收因主人有急事外出而暂时寄居的狗狗。工作人员会每日上传狗狗的照片、视频等到博客上,让年迈或生病的主人可以远程探望爱宠。横滨市的一家大型综合宠物支援设施WANCOTT既有日常的宠物医疗、复健、训练、照护等多种功能,也提供宠物宾馆和宠物临终照护等服务。位于京都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一家老犬之家,对哪怕已经瘫痪或整夜叫不停的狗狗也不会拒收。
公助(政策支持)、共助(社区协作)加上自助(个人规划),正在破解“谁为夕阳承诺”的难题。当宠物遇到老龄化,其间的互动本质是事关尊严与温情的叙事。当制度为责任兜底,医院为陪伴留门,社会便找到了最柔软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