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奕浓
合上书卷,《大道宽宽》四字如晨钟暮鼓,在心头久久回荡。张家军以沉静如石的笔触,将一位农家子弟的半生跋涉铺展成一部跨越时代的精神史诗。这部以作者真实经历为蓝本的军旅小说,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却在平凡生命的褶皱里孕藏着最动人的力量——它用张君成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所谓宽宽大道,从不是天赐的坦途,而是以初心为灯、以坚韧为履、以真诚为桥,一步步走出来的修行之路。
作品最精妙的特质,在于以“小叙事”承载“大格局”,在个人成长史中照见时代变迁。全书沿着“童年培根—百折不挠—雄鸡高唱”的三段式结构徐徐展开,看似是张君成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实则是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与国防事业发展的缩影。童年时,山东乡村的清贫岁月磨砺出他“咬着牙也要往前走”的坚韧底色;军营中,坑道里的严寒、名额被占的委屈、转干无望的挫折,是一代军人“百折不挠”的不悔记忆;而最终从扛枪士兵到宣传骨干的蜕变,更印证了中国军人“拿笔能写、扛枪能战”的转型轨迹。这种“以个人映时代”的笔法,让作品超越了普通励志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面映照一代人精神面貌的镜子,读者在张君成的故事里,既能看见父辈的青春,也能读懂时代的厚重。
书中对“道”的诠释,更是将作品的精神境界推向了新的高度。开篇父亲的梦境埋下哲思伏笔,让“道”既是脚下延伸的人生路径,也是天地运转的永恒哲理。张君成的“道”,是母亲教导的“走正道”,是困境中“把挑战当磨砺”的通透,更是始终坚守的“真诚底色”。这种“道”不是玄奥的空谈,而是融入日常的修行:从军被刷时,他不找关系走捷径,转而以更刻苦的训练证明自己;“读书无用论”盛行时,他在坑道里坚持读写,让文字成为精神的铠甲;与人相处时,他“把每段关系都当作百年老树的年轮来养”,用赤诚消解隔阂。作品以虚实相间的笔法,将人生实路与哲理虚境巧妙融合,让“大道宽宽”的书名有了双重深意——心守正道,路自然宽;境由心造,道自然远。
最令人动容的,是作品对“苦难与信仰”的深刻转化。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对苦难的刻意渲染,《大道宽宽》始终以克制的笔触处理挫折,却让每一次困境都成为信仰生长的土壤。张君成的人生从不是一帆风顺:高中毕业后从军受挫,军营里高考名额被抢,熬出头时转干机会又失,每一次打击都足以击垮普通人的意志。但他从未沉沦,正如书中所写:“他用坚韧的意志去跨越一道道坎坷,去通过一层一层的黑暗,也把每一次困惑都看成一次新的机遇”。这种将苦难升华为磨砺、将挫折转化为动力的力量,正是当下浮躁时代最稀缺的精神养分。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宽度从不取决于境遇的顺逆,而在于内心的坚守——当苦难成为信仰的试金石,平凡的生命便能绽放出磅礴的力量。
作品中蕴含的成长智慧与处世哲学,更让“大道”有了可感可学的温度。在个人成长层面,张君成用一生践行了“热爱成就突围”的真理。从田间少年到宣传骨干,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即便在修筑坑道的艰苦岁月里,也坚持用笔记录生活、思考人生。这种对“无用之用”的坚守,最终让他完成了从士兵到记者的转型,用文字重构了生命的坐标系。这恰恰印证了:人生的丰盈从不是单一路径的登顶,而是永不停歇的自我重塑,真正的成熟,是永葆对未知的热爱与“学徒心态”。
在待人处世与治军理政上,作品更藏着通透的智慧。张君成提出的“带兵四法”——抓纪律、抓人心、抓带头、抓调研,将制度的刚性与人心的温度熔于一炉,那句“带队伍不是驯马,而是点燃火把”的箴言,道破了管理的本质:真正的引领,是唤醒每个人内心的力量。而他“不因利益而虚伪,不因权势而谄媚”的处世原则,更让我们看见真诚的力量——这种超越功利的赤诚,能让批评者成为同行者,让竞争者化为合作者,正如百年老树的年轮,经得住风雨的考验。
文如其人,字如其心。张家军先生以一生修为打磨这部作品,让张君成的每一步跋涉都印着作者的精神印记。作品中“一个人的领跑到一群人的奔跑”的叙事,恰是作者精神境界的投射——他深知,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一代人的青春必然融入时代的底稿,一个人的坚守终将汇聚成民族的力量。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相连的书写,让《大道宽宽》不仅是一部军旅回忆录,更是一部引导人、激励人的精神向导。
读《大道宽宽》的过程,如同与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军人对坐长谈。他不讲空洞的大道理,只以自己的半生故事告诉你:人生哪有什么捷径可走,所谓宽宽大道,不过是在困境中不低头,在诱惑前不迷路,在热爱里不放弃。在这个充斥着焦虑与浮躁的当下,这部作品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那些看似“无用”的坚守,那些不掺杂质的真诚,那些穿越黑暗的勇气,终将铺就属于自己的宽宽大道。
愿我们都能如张君成一般,心守正道,步履不停,在平凡的生活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的“大道宽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