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打造扩大开放“强引擎”-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26 20:41:03
来源:新华网

湖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打造扩大开放“强引擎”

字体:

  新华社长沙9月26日电 题:湖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打造扩大开放“强引擎”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谢希瑶、王腾

  走进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一台直径12.49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正拆机发运,这台设备是铁建重工出口欧洲最大直径盾构机,采用国际领先设计理念,集成多项新技术提升施工效能。

  研发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铁建重工率先参与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先进制造业商业秘密数字化保护平台试点。

  铁建重工知识产权负责人郝蔚祺说,该模式为企业构建起全流程的防护体系,以低门槛、公益化方式运营,降低使用成本。制度创新助推下,企业更有底气开展研发创新,从容应对侵权挑战。

  据了解,该模式目前已服务湖南664家企业,形成超1077.7万条“创新留痕”,助力企业依法维权并在全国复制推广,成为湖南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破解企业痛点的典型案例。

  今年是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五年来,聚焦湖南特色,湖南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锚定“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战略定位,推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湖南自贸试验区涵盖长沙、岳阳、郴州三大片区。近年来,叠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非经贸博览会两大国家级平台作用,围绕打造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创新区域协同机制,推动要素跨域流动与产业深度互嵌。

  湖南省商务厅厅长沈裕谋介绍,五年来,通过提升外贸竞争力、投资便利化水平、产业能级与制度集成创新能力,湖南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湖南扩大开放“强引擎”。

  数据显示,五年来湖南自贸试验区共新设企业超5.4万家,引进重大项目575个、投资额7673.7亿元,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09项,其中51项具有全国首创性,7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郴州是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近日,在郴州陆港,一辆满载手机屏幕的车辆在1分钟内完成海关核验后,启运香港。近年来,郴州片区与长沙海关通过探索“湘粤港‘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模式”,实现郴州、深圳与香港三地海关之间信息共享、查验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以及湘粤港通关物流无缝对接。

  郴州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禹冰说,该模式下,郴州-香港往来货物提高物流通关时效约50%,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15%。截至目前,郴州片区涉企港澳政务服务实现“跨境通办”,引进大湾区项目占比超80%。

  长沙海关监管处副处长徐芊说,目前,湖南全省共有3个“跨境一锁”监管点,以此为中心,与株洲、湘西、衡阳、怀化等地实现联动,推动湖南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金秋时节,岳阳城陵矶港一片繁忙。岳阳片区通过创新实施长江中上游进口转关货物转运监管新模式,实现了湖南城陵矶港、湖北武汉港、江西九江港及重庆港等协同作业。城陵矶港在全国首创“进口转关货物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制度,每年可为企业减免运费3000多万元。

  9月10日,岳阳邦盛实业有限公司进口一批货值346.86万元的棉籽运抵后,岳阳海关扣除了企业货物价格中内河段运费11.22万元,相比政策实施前企业少缴纳税款1.01万元。公司业务部长付良说,新政策已为企业累计减免税款274万元。

  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中,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湖南“独有”的战略任务。目前,湖南14个市州与28个非洲国家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湘非合作协同网络已初步成形。今年6月,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长沙落幕,实现签约金额113.9亿美元,较上届增长10.6%。

  长沙海关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湖南对非贸易保持年均增长14.3%的快速发展势头,贸易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今年前8个月,湖南对非洲进出口384.4亿元,同比增长13.2%。

  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会长徐湘平表示,从产业互补到通道畅通,从平台支撑到模式领先,湖南自贸试验区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完善对非经贸合作新机制,开辟中非经贸合作新增长点,探索形成中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湖南模式”,为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